您现在的位置: 银杏叶 > 银杏叶生长环境 > 正文 > 正文

研会动态ldquo我和导师的那些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0/8/14 22:56:49

四川大学研究生会—学年

第一届征文活动获奖作品刊录(理工篇)

◆◆◆◆

我发表的第一篇论文是怎样炼成的

(制造科学与工程学院陈依桐)

每一位科研工作者应该都对自己的第一篇论文印象深刻,那感觉犹如初恋一般青涩却甜蜜。我的第一篇英文论文写于年春,准备投至某材料类杂志。在此之前,我只写过本科毕业设计的论文,对科研以及科研论文还处于一个懵懂的阶段,这一次绞尽脑汁拼出一篇看上去像模像样的文章,忐忑地发给了我的导师。意外地,我收到导师的回复,表示文章尚可,修改后可以投出,我顿感欢欣鼓舞,也正是导师对我第一篇论文的肯定带给了当时对科研迷茫的我继续从事科研工作的信心。

随后导师约我某天下午去修改论文,想象中应该就是导师跟我讲论文哪些地方存在问题,然后我拿回去改改就可以了。没想到的是,导师打开文章一句一句地读,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斟酌、修改。说实话,当时我心里有惊讶,有急躁,也有羞愧:惊讶的是一位大教授居然能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修改一篇并不十分重要也不署他名的文章;急躁的是看他不慌不忙地一句话翻来覆去地改,不禁感慨这要改到什么时候;羞愧的是我自认为像样的一篇论文这样一读竟错误百出。随着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逐渐地,我被导师一丝不苟的精神感染了,收起了急躁的情绪,开始融入到认真修改文章的气氛中。大到文章的结构、段落的布局;小到标点符号的使用、单词的选择,导师都谨慎斟酌。犹记得在一个单词的选用上,导师思量了很久,最终拿出字典来反复查阅才选出最准确的用词。这让平时随便拿一个意思相仿的词语就用的我相当汗颜。最打动我的是,导师不仅限于修改,还会告诉我为什么修改,即使是英语语法问题,他也会认真地讲解。时至今日,我依然记得,在发给他的邮件里我用错了appreciate这个词,他在修改论文之余给我指出了错误,还仔细地讲解了这个单词的用法。

这篇论文前后修改了很多遍,导师一直专注地工作,历时6-7个小时。这就是我的导师,杨老师。从年成为杨老师的硕士研究生开始,在与杨老师沟通交流的这段时间,让我印象深刻及受益颇深的事情不计其数,而对我影响至深的,还是这第一篇论文。这篇论文修改完之后,杨老师告诉我,他对于所有署名的期刊论文往往都要修改十遍以上。我曾对此相当好奇,杨老师发表了上百篇论文,是否每一篇都这样修改。而这个疑问也在随后几年得到了解答:确实每一篇论文他都非常认真地完善若干次。

事实上,不仅是对待文章,杨老师几乎对待每件事情都是一丝不苟的。我常常会想究竟是什么精神能支持杨老师这么多年来坚持认真严谨的学术态度,这也许就是对事业的热爱以及强烈的责任心。环境和周边人物对我们的影响犹如绵绵春雨,在不知不觉中会缓缓渗进我们的骨髓。因此,在众多重要人物的影响下,在杨老师精神魅力的耳濡目染下,我自身为人处事的水平和品味也渐渐提高。相信杨老师的认真精神也与对他影响至深的重要人物,以及他身处的环境密切相关。可以说,正是这些响当当的名字成就了现在的杨老师,而我们也应在杨老师的人格魅力影响下,努力成就自己,学习他认真严谨的治学精神,也希望在不远的未来能够成就他人。

◆◆◆◆

◆◆◆◆

我发表的第一篇论文是怎样炼成的

(制造科学与工程学院曹修全)

独自徘徊在清晨的文化大道,享受着校园难得的静谧,微风袭来,阵阵寒意沁人心脾!瞧,那漫天随风而舞的黄色精灵,究竟是风给了你生命,还是你渲染了风的外衣?想到此,我不禁莞尔:学术论文不就正是这微风与精灵般的银杏叶的完美结合么?正是因了徐徐微风,黄色精灵才有了舞动的魂,而正是因了精灵的舞动,微风才有了五彩的斑斓。瞬间,我似乎领会到了些什么,也让我再次想其了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学术论文发表的坚信。

时间的轮盘飞速逆转,回到了年4月的某一天。对于还没有一篇文章的我,实在是内心焦灼,两篇SCI的压力足以让一个希望顺利毕业的学生半夜惊醒。那天,我毅然决定必须尽快完成SCI论文的发表工作,遂向直接带我的余德平老师请教关于小论文的发表问题。在余老师的悉心引导和指点下,最终决定就前三年做的工作再详加整理,并补做相关实验作为第一篇学术论文的素材。在确定了该篇论文拟发表的主要内容与创新点以后,正式踏上了论文发表的征程。

首先是前期相关资料的整理与实验等论文内容的夯实。根据论文需要,结合当时的设备条件,设计出相关实验,并搭建实验所需测试测量系统,以获得相关实验数据。当具备实验条件的时候,时间的轮盘已经转入6月炎炎夏日的格子。带着师弟,在烈日烘烤下的江安工程训练中心厂房内,在汗水的包裹下,终于在三天内完成了相关实验工作。

然后整理相关数据,得到了一个预期的实验结果,正式开启了论文的写作工作。按照大部分研究生的惯例,终于在年7月底完成了论文中文的写作,并请余老师对论文提出修改建议。当我回家10天后回到学校找余老师给修改建议的时候,余老师告诉我说内容是差不多,但是得先写成英文,并告诫我说下次最好是直接写英文,因为中英文写法差别太大,当你写完中文后翻译过去就不是那个味了!

没得选择,继续为了这论文拼搏!幸而我自认为英语水平还算不错,终于在年9月前初步完成了论文的英文稿子,并继续求教于善于论文写作的余老师。本以为凭我自认为还算不错的英文与写作功底,会得到余老师的表扬,并能很快将稿子投出去。可是,余老师在浏览我的初稿的时候,眉头越皱越紧。我知道,可能我让余老师太失望了。果然,余老师就我自认为写的还算不错的英文里面随便挑个句子,就给我分析该句问题所在,给我讲解该怎么来写英文句子,并再次详细分析英文论文写作的方式、方法、结构与逻辑。阵阵挫败感深入了我的每一个细胞,突然觉得自己原来是这么的不堪!可是,既然选择了读博,论文这一关就必须的过!我暗暗告诉自己:曹哥,你能行的!从此,我便开启了论文修改模式!

每次当我自认为改的可以了之后,便请教余老师予以指点,但每次的结果总是出乎我的预料!余老师总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论文的缺陷,尤其是在句子结构和语法方面!那种从未有过的挫败感让我甚至都在怀疑自己怎会如此无能,是否还有希望顺利毕业!终于,在第23次修改后,没错,是第23次修改,余老师说可以考虑投稿了,并给了初次投稿的我一些关于选杂志的建议和建议投的杂志“InternationalJournalofMachineToolsManufacture”。

遵照余老师的建议,按照杂志的投稿步骤,终于在年12月18日完成了论文的投稿工作。在挫败感中煎熬了将近半年的我,满心期待的等待这论文的评审结果。可是,打击再一次随之而来,审稿人很快给出了评审意见,认为我的论文内容与期刊杂志主题不符,拒稿!

挫败感,深深的挫败感,席卷了全身上下每一个细胞!当我将拒稿的邮件转发给余老师的时候,我已不知道说什么,竟而只写了“余老师,论文悲剧了!”。在平复了内心的焦躁与波动后,再次硬着头皮找余老师请教。余老师在安慰我之后,再次给了我一个建议的杂志“JournalofPhysicsD-AppliedPhysics”。而我,继续为着论文征战。

我想,大家可能已经猜到了结果,那就是再一次的拒稿!理由仍然是内容与期刊杂志主题不符!我已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看到拒稿邮件的时候的心情!

幸而,在年3月第三次投稿,投入“PlasmachemistryandPlasmaProcessing”后,终于获得了一点安慰,审稿人给出了“大修”的审稿意见,并针对论文内容给了具体的修改建议。然后,在余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了论文的修改工作,在“小修”后终于迎来了录用通知!最终,我的第一篇学术论文于年9月18日正式网刊!

回想我这第一篇论文的发表过程,真的是几多艰辛几多血泪!幸而,我始终坚信没有破茧的辛苦,就不会有自由飞翔的幸福!有时候,经历也是一种收获,过程才最值得回味!

◆◆◆◆

◆◆◆◆

遇见您,在最美的时光

(生命科学学院贾宏宏)

在艳阳天,与您初见

成都的雨说下就下,从来不用你去等待。我这个来自北方艳阳里的姑娘,承载着追梦的赤子之心来到成都好些天了,却不曾见到艳阳天。不知道是幸运还是缘分,与导师初次见面的那天阳光明媚---------暖心。

怀着一颗忐忑不安的心,在臆想完各种悲剧画面,各种刁钻问题后,终于我鼓足了勇气,壮足了胆去拜访老师。穿着浅灰色大衣,带着和蔼可亲的微笑,一句“请坐”,让我傻愣了几秒,画风和想象的完全不对呀!这就是我初次见到导师的情形。十足的亲切感,于是本打算故作镇定的自己真的就镇定了下来,开始了初见交谈,老师问到了我的相关专业知识,了解了我的野外实习,介绍了他的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可就在说到自己野外实习情况时,因为无知我把实习基地的物种数几乎说到与整个南方物种数相当的数量,老师也愣了一下,但看了看我羞涩的样子,慈祥善良的他并没有不留情面的拆穿我,而是耐心的引导我思考:好像你们那子午岭的物种很丰富呢,那中国的物种有多少呢?老师那智慧而又友善的提醒,让我心虚的低下头。初次相见,这样善意的指正我想无论于谁?都会心存深深地谢意。

由于意识到了自己的夸夸其谈,接下来的聊天,我变得谨小慎微,老师问我的专业课修了什么,学的如何?我一下子没了自信,说学的不好,看到我没有底气的样子,老师就说了一个日本黑松,让我简单讲讲它的分类。“这就对了,不是讲的挺好的嘛。”老师一句简单的话,终于让我犯错后的紧张、怯懦、惶恐消失。

喜欢曼陀罗的自己真的很幸运,这一天碰巧是实验室的周例会,老师给了我可以留下来听例会的机会。那天例会的画面估计很难忘记,师兄讲了关于“水盒子”的实验,师姐展示文艺青年的气质,大师兄对师弟师妹真诚而坦率的指点……实验室自由、积极的氛围,让我知道了研究生不是只有枯燥的实验,其实我们同样可以更全面的发展,可以尽最大可能的扩展自己的生态位,展示属于自我风采的多样性。这样一个可以自由、轻松、畅所欲言的学术氛围加上有导师的点睛之力的团队活灵活现的展现在我的眼前。而那一刻的我,似乎想像到了不久后自己加入这个团队的场景。

离开实验室,仰望天空的那一刻,阳光明媚,天空湛蓝。

羽毛球—毕业的关键

打羽毛球是我们实验室的必修课,话说听到这个活动时,我周边的小伙伴们都羡慕傻了。但是说实话我自己并不擅长这项运动,甚至糟糕到胆怯。在打羽毛球时不知怎的,我的胳膊总使不上劲,动作老是显得那么笨拙,反应迟缓。相比之下,我们导师可是羽毛球高手,总是能灵活自如的接到球,而且百发百中,那精湛的球技让我自惭形秽。

在我们的四人对打中,对着我这么一个“拖后腿”的队友,导师没有嫌弃而是耐心的教我,“手举球拍,往肩膀后甩,使劲向前…..最后还不忘幽默的唬一下我:学不会不让毕业奥。”可是不知是因为自己太顽固还是老放不开,动作我依然做不好。第二次我尽管尽力的去做,可习惯性动作对我而言真的根深蒂固,总是改不过来,可善良的导师却依然不厌其烦的让我和他打球,教我打球。意识到自己总打不好,在打球过程中,我深怀歉意的对老师说:“老师和我打球会破坏您的雅兴,不好意思。”可老师很真诚的回我一句:“很乐意看你进步。”终于在第三次打球时,我有了点进步,但并不明显。已经第三次打球了,可在这次打球过程中,我一如既往的犯了之前的错误,其实我知道是自己真的不擅长,外加自己还老怕出错放不开手脚,内心的勇士总是激发不出来,去勇敢的挑战自己。因此即使打了这么多次的球,我依然在打羽毛球方面显得资质平平,可老师还是耐心的鼓励我取得的每一丁点的进步。

我想任何导师遇到我这样的学生都会很无语,可我是幸运的,得到依然是鼓励。老师曾多次说过,他想通过打球来了解我们的学习能力,做事态度等,他认为会玩也是一种学习。可惜我总是意外的给人带来失望。

俗话说:事不过三嘛。终于在第四次的在打球之余,在我不知悔改的球技折磨下,我那有着超人耐心的导师终于不忍这种痛苦了,又或者是他想用激将法教会我打球。毕竟这可是关乎我能否顺利毕业的一件大事,不是?第四次打球中,老师打趣的聊到运动和智商的关系,问我球一直打不好,进步不明显,难道真的要承认自己比别人笨吗?终于这一次我心中的勇士站出来了,她果敢的说:“我没觉得自己比别人智商低,或许还不错呢。”开明的导师听后笑了笑说:“那就拿出实力来,证明一下自己喽!”那一刻我肯定了我的猜想:我中了老师英明的圈套,他用心良苦的使用了激将法来拯救我这个顽固之徒。事后我们私下又聊到这个话题,我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处,我不擅长这些个运动,老师想了解我们更多,打羽毛球是不够的,老师可以更全面的了解我们呢。这么直接的聊天方式,估计会惊呆好多人,会显得自己很没礼貌。可是大家错了,我有一个开明且可以像朋友般坦言相见的导师,所以我敢。导师很认真的问我:有什么好的建议呢?说到这,相必很多朋友又该讨厌我这晒幸福的人了。谁说不是呢?读研最幸运的事莫过于遇到开明的导师可以为师亦可为友,耐心的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yinxingyea.com/szhj/519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银杏叶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