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刘波,中山大学华南农村研究中心研究员。
文章来源:《求索》年第3期,第-页。
乡村振兴必有农业项目下乡,但其成败与乡土知识配合状况有关。项目农业需重视地方情境,能让农民掌握某种知识技能。农民既有乡土知识会融入项目,项目又使之产生新的乡土知识,才有持续的动力。如此,项目农业才不是孤立的项目,而成为带动农民致富的惠民工程。反之,项目农业可能侵蚀乡土知识,出现非预期后果。将社会文化基础调查作为项目农业立项的必需环节,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克服此问题。
乡村振兴;项目农业;乡土知识;地方情境;知识技能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逐步展开,国家涉农资金投入不断增加,项目农业已成为基层推进农村经济工作的一种重要形式。农业项目下乡,包含了涉农资金下乡与项目制两方面。项目农业资金下乡,所带来的规模经济、知识溢出和社会组织效应,受到了人们的重视。不过,亦有学者强调项目制对大户有利,而对小农不利,应该鼓励小农经营①。总的来说,项目农业的经营效率仍亟待提高②。究其缘由,有研究者认为是农民在项目农业中遵循“生计”逻辑,而政府遵循“政绩”逻辑,二者并未真正形成利益共同体③。还有研究者认为,项目农业导致基层政权“悬浮”于乡村社会之上④,甚至导致地方治理碎片化、以基层政府为中心的“分利秩序”⑤。如何增强项目农业的公共品效应,更高效地推动乡村振兴,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对此问题,聚焦于资本、政府、小农等要素,以及资源整合与注意力竞争⑥,自有其道理,而从项目农业所在地的乡土文化入手,考察两者契合度对项目成败和乡村振兴的影响,目前仍是一个较少受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yinxingyea.com/fbqy/51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