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银杏叶 > 银杏叶生长环境 > 正文 > 正文

锔瓷二次创作,为残损的瓷器赋予新的生命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2/8/25 15:42:20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张弋

说到残损,陶瓷收藏爱好者看到这两个字唯恐避之不及,这也难怪,瓷器的品相是否完好是决定它经济价值的一个重要因素。很多藏品在把玩过程中难免有磕碰,一些藏友看到瓷器残了,怎么看都别扭,或低价处理,或再不问津。然而,正是被藏家们下了“死亡通知书”的残损瓷器,在冯润生手中,又焕发了新的生命,这是怎么回事,难道冯润生是瓷器修复专家?带着疑问,记者来到了冯润生位于郑东新区天下收藏的“五合六锔”工作室。

一种惜物的生活态度

“锔锅锔碗锔大缸....”,一些上了年纪的人应该还记得,在悠长的小巷里,补锅匠挑着箱式小柜的担子吆喝着,谁家要是有打破的碗碟,都会找锔瓷匠人修补好。它积淀着岁月的沧桑,透着古朴的韵味,成为那个年代特有的风景。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门手艺正在慢慢地消失,居民生活中打碎的瓷器也再无处寻找修复之地,只好撮到一起,倒进垃圾桶里。

锔瓷是一种古老的瓷器修复技艺,起初于何时已无法考证,最早见于宋代张择端的巨型手卷《清明上河图》中的一处锔匠做活的一幕,“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这句歇后语就是从锔瓷这一行当里出来的。锔瓷不仅仅是修复瓷器,锔瓷本身还是一种装饰。明清时代,有些人故意将品相完好的紫砂壶装上豆子,再倒入水撑裂,然后锔出特定的图案来,以此来把玩。明末,周伯高在《过吴迪美朱萼堂看壶歌》中写道:“供春、大彬诸名壶,价高不易辨。予但别其真,而旁搜残缺于好事家,用自怡悦。”

发展至今,锔瓷技艺也增加了符合现代审美的新元素,使锔瓷技艺变得更为灵活和美妙。当锔子在器物上成为装饰,与器物融为一体的时候,别有一番韵味。

做好锔瓷,审美很重要

工作中的冯润生

冯润生,圈内人称老冯,研究锔瓷工艺已经有七八年了。他告诉记者,他是新密人,在他小时候,村里经常能挖出汉代的陶罐,当地老百姓不懂,就在罐底打孔,当成花盆,而他那时正在学习素描,这些陶罐正是最好的“模特”。

“小时候虽然不懂,但画的多了,自然也就被汉陶罐古朴的造型和韵味所吸引。”老冯介绍道,从那时候开始,他就喜欢上了老窑瓷,工作之后就开始学习老窑瓷收藏,各地的古玩城和交易市场,他都是常客。“在逛古玩城的时候,我经常遇到很美的瓷器,唯一的缺憾就是残了,价格不高,大开门。买不买?不买,开车回来的路上就会后悔,买回家,放到桌子上,一看是个烂的,也不舒服。”从那时开始,他就萌生了学习锔瓷的想法。

在老冯的工作室里,记者看到了他各式各样的作品:一口隋代青瓷茶瓯,口沿儿缺了一大部分,老冯就给它做了个领口,下面打上锔钉,看起来就像小棉袄;宋代的茶盏侧面开裂,老冯就用银子打了一片银杏叶,用埋钉的手法将银杏叶焊在缺口处,仿佛茶盏上就有一片银杏叶一样;一只元代钧瓷碗口边,铜质的莲蓬和鱼儿活灵活现,拿在手中就像艺术品。老冯告诉记者,锔瓷只是一种手艺,就像厨师一样,把菜做熟很简单,如何把菜做的好吃,被人们所喜欢,才是锔瓷的魅力,在他看来,锔瓷其实就是二次创作。

“我从小学习美术,在河南省艺术学校学的油画专业,正是这么多年的艺术积累,才让我在锔瓷行业中的创作游刃有余。”老冯说,在他看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由于要在瓷器身上打孔,锔瓷也是一种二次破坏,既然是破坏,那就要重新创作,一定要比它原本的样子更美才行。“面对残损的瓷器,我要是锔不好,那就是在我手里毁了,还不如不锔。”

发扬光大就是对锔瓷最好的保护

谈及锔瓷的未来,老冯显得很痛心。他告诉记者,由于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保护传统技艺,传统文化日益为人熟知,因此就有很多人去学了两手锔瓷技术,想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从而吃国家补助,顺便教几个学生挣学费。于是很多人就开始糊弄,找套老锔瓷匠人的工具,拍段微电影做做样子,更有甚者,把残损的瓷器用胶黏在一起,以此来冒充锔瓷。“这招骗骗外行可以,根本骗不过内行!”老冯说。

在他看来,要想真正的保护锔瓷技艺,那就要把它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喜欢上锔瓷作品。“即便是靠手段申请上了非遗传承人,你的作品不被市场所认可,没人找你做活,又有什么用呢?”而且老的技艺已经完全跟不上现代审美的需要了,要想让大家喜欢锔瓷作品,就一定得重新设计,锔地美美的,才会受欢迎。

来源:大河客户端编辑:王丹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yinxingyea.com/szhj/1099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Copyright © 2012-2020 银杏叶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