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里,贾母带着刘姥姥到栊翠庵参观,带发修行的妙玉师父请贾宝玉喝茶,并给了自己平时用的茶杯绿玉斗,宝玉却嫌这一杯子太小,妙玉道:“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
可见,茶道应是一种境界,解茶道者,可套用清代文学家王国维的“读书”三重境界说:“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茶有本色,“试茶”被古人称为“人生四十乐事”之一。种茶、制茶、喝茶、茶具皆可当做一门学问,茶圣陆羽还创造了二十四种茶具和仪式。他曾说,茶有九难,一曰造,二曰别,三曰器,四曰火,五曰水,六曰炙,七曰末,八曰煮,九曰饮,都不容易。单以茶水为例,比如妙玉师父是极为讲究的,她用来泡茶的水,便是五年前下雪时从梅花瓣上收集的雪,然后装在一个青花瓮里,埋于地下,这样的茶水,在经年之后,既有陈年梅香,又有茶叶之味道,妙不可言。在唐代,品茶更有一句俗语:“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扬子江心水”被认为是泡茶最顶级的水,据考证该水位于镇江,而杭州虎跑泉亦被茶道中人认为“用来泡茶是极好的”。
自古以来的制茶,大约可分为三类,最原始的是生煮羹饮,即把茶叶摘了煮汤喝,这一种粗劣的习惯到了隋唐后便慢慢消失了。第二种则是制团研末,出于保存的目的,茶叶摘下来之后被制成茶饼、茶团,例如普洱茶,而古代茶叶则是糊上米糕,或者用蜡封起来,喝的时候剥掉外层,将茶团研成粉末,或煮、调了以后打成茶汤。这一种喝茶的方法大约兴起于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开始大盛,并传至日本。第三种则是芽叶冲泡,茶叶从茶树上摘下来之后,杀青或者晒干了,用开水冲泡,比如龙井、辉白茶等,这是中国人现在最为主要的喝茶方法。
茶道当然和审美有关,对于中国的风雅之士而言,更要把儒释道的精神与茶之本色结合起来。还是以陆羽的《茶经》为例,书本不长,一共十节,其强调的茶之精神却和中庸、大学息息相关,他设计了一个风炉,要与自然合拍,炉上便雕刻上五行八卦,他精于辨别茶树的优劣,对茶具有要求,将南方的越窑跟北方的邢窑做比较:“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陆羽对饮茶的环境更有着一种执著的偏好,茶室应处于田园之中,茶室里应挂一幅画、或者一幅字,有趣的是,当代日本茶道大师的茶室,倒是真正达到了这样的布置要求。
那么,说到最为根本的问题,最好的茶叶是在哪儿呢?以唐代为例,极品茗茶大约有剑南的蒙顶、小方,湖州的顾渚紫笋茶,峡州的碧涧、明月、方蕊……“山场气”一词,是茶友之间的行话,意思是说采自名山的好茶,沾染着岩石深处的气息,只需一闻,便知此茶来自“三坑两涧”——武夷山的牛栏坑、慧苑坑、倒水坑、流香涧、悟源涧。再以普洱茶为例,看的是茶叶所产自的山头,每一个山头所产茶叶的口感、滋味大不相同,普洱中的茶王“老班章”,香气浓郁,茶汤、叶底、杯底留香持久,茶树大多有几百年树龄,真正的“老班章”春茶一季不超过十吨,这一道理类似于市面上的金骏眉,由于矜贵,伪劣假冒甚多,以至于泥沙俱下。
唐代诗人白居易亦借茶叶悲叹过琵琶女的命运,他在《琵琶行》里写道“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饶船明月江水寒”,浮梁茶便是当时不值一提的大路货茶叶,而琵琶女亦曾“妆成每被秋娘妒”,“一曲红绡不知数”,却落得如同浮梁茶一样的下场,可叹自古美人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
周凯莉
跨界专栏作家。
致力于财经时尚化、时尚专业化的kellyChow。
我的微博“周凯莉”;
我的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yinxingyea.com/rybw/106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