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的熏豆茶、苏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盐茶、成都的盖碗茶、台湾的冻顶茶、杭州的龙井茶、福建的乌龙茶……
这些别具一格的地方茶味,你都没尝过,不要紧;你都没听过,也不要紧;要紧的是,传说中的“中国的十大名茶”都是哪些茶,你都知道吗↓↓↓
PS:点击即可直达“京东春茶节”购买你的“心灵茶汤”~
安溪铁观音铁观音是福建安溪汉族茶农发明于-年间。发源于安溪县西坪镇尧阳山麓(王说),是乌龙茶类的代表,属于半发酵茶类。
作为乌龙茶中的极品,铁观音茶条卷曲,肥壮圆结,色泽砂绿,整体形状似蜻蜓头、螺旋体、青蛙腿。而精品的铁观音茶叶紧结、叶身沉重,取少量茶叶放入茶壶,可闻“当当”之声,其声清脆为上,声哑者为次。
安溪铁观音茶的泡饮方法别具一格,自成一家。首先,必须严把用水,茶具,冲泡三道关,“水以石泉为佳,炉以炭火为妙,茶具以小为上”。冲泡后汤色金黄浓艳似琥珀,有天然馥郁的兰花香,滋味醇厚甘鲜,俗称有“音韵”。
古人有“未尝甘露味,先闻圣妙香”之妙说。细啜一口,舌根轻转,可感茶汤醇厚甘鲜;缓慢下咽,回甘带密,韵味无穷。至于独特的“观音韵”何解?至今茶人尚未能解说清楚,只得留待后人品断,这也正是安溪铁观音之魅力所以。
春日午后,放下琐事,亲手泡得一杯铁观音,开启杯盖便得满室生香,冲散的不止是你的愁闷烦恼,连生活也会跟着心怡神醉~
西湖龙井西湖龙井属于绿茶,产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龙井村周围群山。具有多年历史的西湖龙井,最早可追溯到中国唐代。当时著名的茶圣陆羽,在所撰写的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中,就有杭州天竺、灵隐二寺产茶的记载。
西湖龙井茶之名始于宋,闻于元,扬于明,盛于清。在这一千多年的历史演变过程,西湖龙井茶从无名到有名,从老百姓饭后的家常饮品到帝王将相的贡品,从汉民族的名茶到走向世界的名品,开始了它的辉煌时期。“院外风荷西子笑,明前龙井女儿红。”这优美的句子如诗如画,堪称西湖龙井茶的绝妙写真。
清乾隆游览杭州西湖时,盛赞西湖龙井茶,把狮峰山下胡公庙前的十八棵茶树封为“御茶”。西湖龙井按外形和内质的优次分作1~8级。狮峰所产为最,以其色泽黄嫩,高香持久的特点被誉为“龙井之巅”。
西湖龙井茶素有“绿茶皇后”之称,有“色绿、香郁、味甘、形美”四绝佳茗之誉。春茶中的特级西湖龙井、浙江龙井外形扁平光滑,苗锋尖削,芽长于叶,色泽嫩绿,体表无茸毛;汤色嫩绿(黄)明亮;清香或嫩栗香,但有部分茶带高火香;滋味清爽或浓醇;叶底嫩绿,尚完整。
冲泡时,看着茶叶一片一片地下沉……谁说欣赏她们那慢慢伸展的婀娜多姿的身态,不是另一种艺术享受呢?
太湖碧螺春太湖碧螺春是一种汉族传统名茶,太湖碧螺春产于江苏苏州太湖之滨的洞庭山,由太湖洞庭山地区汉族茶农创制于清代康熙年间。炒成后的干茶条索紧结,白毫显露,色泽银绿,翠碧诱人,卷曲成螺,故名“碧螺春”。
作为中国名茶的珍品,碧螺春以形美、色艳、香浓、味醇“四绝”闻名中外。碧螺春茶每年春分前后采摘,谷雨前后结束,以春分至清明采制的明前碧螺春茶品质最为上乘。通常采一芽一叶初展,芽长1.6—2.0厘米的原料,叶形卷如雀舌,称之“雀舌”。一般过了4月20日的茶叶,当地人就不叫碧螺春了,而叫炒青。
要说最妙的还得是碧螺春高超的炒制技艺。不仅要干而不焦、脆而不碎、青而不腥、细而不断。瞧瞧这技术活儿,还真不是一般人三年两月能练成的~
品尝碧螺春也是颇有情趣及讲究:初步可归纳为八字诀“一洗、二看、三闻、四品”。尤其是茶在杯中,碧绿纤细的芽叶沉浮其中,汤色微黄,更可欣赏到犹如雪浪喷珠、春染杯底、绿满晶宫的三种奇观。如此美妙的品茗之乐,也难怪有人愿一掷千金换呢~
黄山毛峰黄山毛峰产于安徽省黄山(徽州)一带,所以又称徽茶。外形微卷,状似雀舌,绿中泛黄,银毫显露,且带有金黄色鱼叶(俗称黄金片)。日本荣西禅师著《吃茶养生记》曾云:“黄山茶养生之仙药也,延年之妙术也。”
“晴时早晚遍地雾,阴雨成天满山云”——黄山地区,由于山高土质好,温暖湿润,云雾缥缈,很适合茶树生长,产茶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黄山茶在余年前就相当著名。《黄山志》称:“莲花庵旁就石隙养茶,多清香冷韵,袭人断腭,谓之黄山云雾茶”。传说这就是黄山毛峰的前身。
“形如雀舌之状、色如象牙而黄”的特级黄山毛峰,以一芽一叶、二叶初展的新梢的鲜叶制成品质优良,白毫显,分量重。在冲泡后,汤色清澈,滋味鲜浓、醇厚、甘甜,叶底嫩黄,肥壮成朵。入杯冲泡雾气结顶,汤色清碧微黄,叶底黄绿有活力,滋味醇甘,香气如兰,韵味深长。
六安瓜片六安瓜片简称瓜片、片茶,唐称“庐州六安茶”,明始称“六安瓜片”,清为朝廷贡茶。
根据六安史志记载和清代乾隆年间诗人袁枚所著《随园食单》所列名品,以及民间传说,六安瓜片于清代中叶从六安茶中的“齐山云雾”演变而来,当地人流传“齐山云雾,东起蟒蛇洞、西至蝙蝠洞、南达金盆照月、北连水晶庵”的说法。
“天下名山,必产灵草,江南地暖,故独宜茶。大江以北,则称六安。”这是明朝茶学家许次纡继陆羽《茶经》之后,中国又一部茶叶名著《茶疏》开卷的第一段话。
六安瓜片的外形,似瓜子形的单片,自然平展,叶缘微翘,色泽宝绿,大小匀整,不含芽尖、茶梗,清香高爽,滋味鲜醇回甘,汤色清澈透亮,叶底绿嫩明亮。
而谷雨前提采的称“提片”,品质最优;其后采制的大宗产品称“瓜片”;进入梅雨季节,茶叶稍微粗老,品质一般,这段时期采制的称为“梅片”。
其实,在世界所有茶叶中,六安瓜片是唯一无芽无梗的茶叶,由单片生叶制成。去芽不仅保持单片形体,且无青草味;梗在制作过程中已木质化,剔除后,可确保茶味浓而不苦,香而不涩。
信阳毛尖信阳毛尖又称豫毛峰,属绿茶类,是河南省著名特产。具有“细、圆、光、直、多白毫、香高、味浓、汤色绿”的独特风格,具有生津解渴、清心明目、提神醒脑、去腻消食等多种营养价值。
信阳毛尖的主要品种分为:清明节前采制的“明前茶”、谷雨前前采制的“谷雨茶”、春天末期采制的“春尾茶”、夏天采制的“夏茶”和夏末白露前后采制的“白露茶”。
其中,“明前茶”几乎%嫩芽头,是信阳毛尖级别最高级别的茶。最大特征是芽头细小多豪汤色明亮。“谷雨茶”仅次于“明前茶”。
太平猴魁太平猴魁是一种汉族传统名茶,中国历史名茶之一,属于绿茶类尖茶,产于安徽太平县(现改为黄山市黄山区)一带,为尖茶之极品,久享盛名。
清咸丰(),猴魁先祖郑守庆就在麻川河畔的山中开出一块茶园,生产出扁平挺直、鲜爽味醇且散发出阵阵兰花香味的“尖茶”,冠名“太平尖茶”,也就是太平猴魁的前身。
太平猴魁外形两叶抱芽,扁平挺直,自然舒展,白毫隐伏,有“猴魁两头尖,不散不翘不卷边”的美名。叶色苍绿匀润,叶脉绿中隐红,俗称“红丝线”;兰香高爽,滋味醇厚回甘,汤色清绿明澈,叶底嫩绿匀亮,芽叶成朵肥壮。
太平猴魁的色、香、味、形皆独具一格:全身披白毫,含而不露,入杯冲泡,芽叶成朵,或悬或沉。品其味则幽香扑鼻,醇厚爽口,回味无穷,大有“头泡香高,二泡味浓,三泡四泡幽香犹存”的意境。
太平猴魁入杯冲泡时,芽叶徐徐展开,舒放成朵,两叶抱一芽,或悬或沉;茶汤清绿,香气高爽。
而与其他茶品相比,太平猴魁茶汤回味甘甜,冲泡时就算放置的茶量过多了也不会苦涩,也比一般的地方名茶更耐泡,所谓“三泡四泡幽香犹存”。更有人云其“甘香如兰,幽而不冽,啜之淡然,似乎无味。饮用后,觉有一种太和之气,弥沦于齿颊之间,此无味之味,乃至味也”。
庐山云雾庐山云雾茶,古称“闻林茶”,宋朝时奉为“贡茶”,素有“色香幽细比兰花”之美誉,以“味醇、色秀、香馨、汤清”享有盛名。
庐山云雾茶茶汤清淡,宛若碧玉,味似龙井而更为醇香。而真正让庐山云雾茶扬名中外的是它的“六绝”——“条索粗壮、青翠多毫、汤色明亮、叶嫩匀齐、香凛持久,醇厚味甘”。
自古就有“峰奇山秀茶香”之说,若用庐山的山泉沏茶焙茗,其滋味想必也会更加香醇可口吧~
蒙顶甘露“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顾名思义,蒙山茶主要产于山顶,故被称做“蒙顶茶”。
“蒙山之颠多秀岭,恶草不生生淑茗。”闻名于世的不仅是蒙山茶紧卷多毫、叶嫩芽壮、汤黄微碧、味醇甘鲜的特点,还有蒙山派茶道。
蒙山派茶道分蒙顶茶艺“天风十二品”和蒙顶茶技“龙行十八式”两大类,分属刚健派与典雅派。两派一刚一柔,一文一武,一动一静,乃蒙山派茶道、茶技的“技”、“艺”双绝,堪称蒙山派“双壁”,被誉为中国茶文化艺术的两座里程碑。
顾渚紫笋顾渚紫笋,因其鲜茶芽叶微紫,嫩叶背卷似笋壳,故而得名。它是上品贡茶中的“老前辈”,早在唐代便被茶圣陆羽论为“茶中第一”。在唐朝广德年间开始进贡,正式成为贡茶。
当时的皇室规定,紫笋贡茶分为五等,第一批茶必须确保清明前抵达长安,以祭祀宗庙。这第一批进贡的茶就被称为急程茶。
“凤辇寻春半醉回、仙娥进水御帘开。牡丹花笑金钿动,传奏吴兴紫笋来。”这是唐代诗人张文规对当时紫笋茶进贡情景的生动描述,皇帝对湖州顾渚紫笋特别喜爱,所以宫女一听到顾渚紫笋已经运到宫的消息,便立即向正在“寻春半醉”的皇帝禀报。
极品的紫笋茶叶相抱似笋;上等茶芽挺嫩叶稍长,形似兰花。成品色泽翠绿,银毫明显,香孕兰蕙之清,味甘醇而鲜爽;茶汤清澈明亮,叶底细嫩成朵,更有“青翠芳馨,嗅之醉人,啜之赏心”之誉。
都说春日是品茶的好时节,虽然我们身在办公室,无法走遍地方品味各地特色的茶韵,但我们还至少可以放下忙碌、放慢节奏,看茶叶在杯中挥舞,回味儿时爷爷泡的茶,品味自己生活里的香~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