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话说衢州市茶文化研究会昨日成立,这是值得庆贺的一件好事。衢州茶文化源远流长,在开讲之前,衢小布首先要和各位亲分享一段某资深茶友的告白:千万别喝茶了,我是认真的……
千万别喝茶,因为喝了,你会发现你开始嫌弃其他饮料了,茶是唯一没有添加剂的饮料,它健康!
千万别喝茶,因为喝了,你会发现你以后怎么吃也不会胖,浪费粮食!喝茶会去油解腻!
千万别喝茶,因为喝了,你会发现你迷上了各种茶壶茶杯,百买不厌,败家!
千万别喝茶,因为喝了,你会发现你从此只爱淡雅的女子,弱水三千,你只取那么一瓢的……茶水!
千万别喝茶,因为喝了,你会发现你开始放下手机,与朋友最真切地交流,茶,才是最古老最好用的 千万别喝茶,因为喝了,你会发现你旅游再也不去繁华俗世,只去有茶的地方,有茶文化的地方最有底蕴,最放松!
千万别喝茶,因为喝了,你会发现你再也记不起任何化妆品品牌了,茶叶中含有多种维生素、氨基酸和多种抗氧化物质,养颜美容,根本不用买化妆品!
千万别喝茶,因为喝了,你会发现你琢磨中国的茶文化了,茶是世界上最早、最有历史、最有文化的产物!
千万别喝茶,因为喝了,你会发现你什么行业的朋友都有了,只是因为一起喝过茶聊天!
喝了这么多年的茶,古城衢州的茶事你喝明白了吗?
衢州茶文化的风雅颂巫少飞
内容提要★茶圣陆羽的《茶经》中提到的衢州茶文化★衢籍词人毛滂有多首关于宋代点茶和斗茶的词★在中国茶叶博物馆里,至今珍藏着在衢州发现的、全省独一无二的《茶会碑》拓片★开化龙顶、江山绿牡丹……衢州各地都有哪些名茶★衢州各地的茶俗★喝酒要有酒德,喝茶的茶德是什么
题记:
“只要一只茶壶,中国人到哪里都是快乐的。”
——林语堂
茶,是我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对全人类的贡献之一。我国是茶的发祥地,是世界上最早采制和饮用茶的国家,《神农本草经》载:“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得荼(通茶)而解之。”和历史传说有别,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对“茶事”则有明确记载,距今已有多年历史了。而风雅的衢州茶文化始终浸淫其间。
《茶经》的核心是儒家观念
茶,兴于唐代而盛于宋。尤其是中唐以后,“茶”始有其字。特别是中唐大历年间,中国茶饮史上,发生了一件划时代的大事,这就是被奉为“茶神”的陆羽所撰的《茶经》问世。陆羽所撰的《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第一部茶书专著。它全面总结了唐以前茶叶的生产、制造;介绍了茶具的制作、使用;烹茶的技艺、要求,对各地名茶作了比较分析,对历代的茶事作了辑录,从而第一次将饮茶当作一个艺术过程来看待。开拓了“茶文化”的新领域、新境界。这无疑在茶史上是一部承前启后的里程碑式著作。
在这里,一切茶事活动,造茶、选茶、炙茶、煮茶、饮茶,乃至茶器茶具,煎茶的火、煎茶的水,无一不求精求工,讲究分寸,讲究适度,一丝不能乱,一步不能错,内心要平静,意念要集中,动作要协调,而饮茶人在这个过程中,自然会陶冶情操、平和心境,达到自我修养、精行俭德的境地。贯穿于陆羽倡导的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儒家观念。
然而《茶经》中亦有些和衢州相关的茶文化记录。在《茶经》第四章“烹饮器具”中,陆羽写道:“碗:越州上,鼎州、婺州次。”在第八章“茶叶产地”中,陆羽也提及“浙西”、“婺州”出产的茶叶品质。
衢籍词人笔下的宋代斗茶
《中国陶瓷史》载,我国黑釉瓷器的生产和青瓷一样历史悠久。入宋后,一种黑釉盏,产量特别大,其中江浙墓葬中多出土黑瓷。据市博物馆馆长柴福有介绍,我市婺州窑就生产有许多黑釉瓷,这和宋代的斗茶习俗有很大关系,宋徽宗就爱好此道。宋代的茶叶是制成半发酵的膏饼,饮用前先把膏饼碾成细末,放在茶碗内,再沏以初沸的开水,水面沸起一层白色的沫。斗茶其一是比黑釉茶盏衬托的白色茶沫,以青白胜黄白。其二是比茶汤,茶汤以在茶盏周围沾染水痕为负。因宋代的茶色是白的,当然就以黑盏最为适宜观色。正因为有此需要,婺州窑就生产有许多黑釉瓷,就显得格外重要。
另外,《全宋词》载有衢州籍潇洒词人毛滂的多首关于宋代点茶和斗茶的记录。毛滂《谢人分寄密云大小团》:“旧闻作匙用黄金,击拂要须金有力。”讲得正是“斗茶”胜负规则在于是否“咬盏”。毛滂在《西江月.侑茶词》中写道:“汤点瓶心未老,乳堆盏面初肥。留连能得几多时?两腋清风唤起。”讲得也是客至点茶,送客点汤的两宋茶礼。据学者刘学忠考证,在两宋近两万首宋词中,咏茶的词共首,其中以黄庭坚和毛滂作的咏茶词最多,毛滂有4首咏茶词列入《全宋词》。其中毛滂的《玉楼春》首次提及“侑茗”这个概念,这在宋人文集中并不多见。毛滂一直被人视为三流词人,为治词者的冷落,唯薛砺若《宋词通论》中称,毛滂与柳永、苏轼、秦观、贺铸并列为北宋五大词派之一。看来,作为衢州人,对毛滂词原生态地研究,还待进一步深入。
据《烂柯山志》载:“熙宁四年(年)孟春九日,祝绅、林英、刘彝、钱(岂页)、梁浃、郑庭坚会宿斗茶于柯山。”
衢州有全省独一无二的茶会碑
在中国茶叶博物馆里,至今珍藏着在衢州发现的、全省独一无二的《茶会碑》拓片。据市博物馆馆长柴福有介绍,大约在年,江山文物工作人员进行文物普查,他们走到茅坂乡株树村时,就问老乡有没有古代的碑刻,村民戴益贵就说:“很多呀,我家猪栏里就有一块。”于是,柴福有等人就从满是猪粪的猪栏里找到这样一块全省唯一的《茶会碑》。
《茶会碑》高1米,宽0.5米,刻于乾隆二十四年(年),全文可辨字个,记录了大致这样一则故事:江山茅坂乡原有一万福庵,原系商旅往来要道。其住持僧月朗为了方便过路人喝茶解渴,便将万福庵附近的田产租给邻村人耕种,所得众资,置一凉亭,设一茶馆。给往来行人免费休憇、饮用。《茶会碑》原无底座,后经多方查找,现已找到。在中国茶叶博物馆筹建过程中,其工作人员曾想出价买走《茶会碑》,但江山博物馆没同意,现原件《茶会碑》仍保存在江山博物馆。
开化龙顶
开化地处浙、皖、三赣三省交界,是我国著名绿茶出口的“金三角”地区。明崇祯四年(年),开化的芽茶已列为贡品。崇祯《开化县志》就有“上贡芽茶四斤”和“茶出金林者,品不在天池下”的记载。清嘉庆、道光年间,开化的茶叶即为山农仅次于杉木的主要收入。光绪年间,开化有专营茶叶精制、销售的茶号一家。同时,开化茶开始出口。据《开化县志》记载:“其行销于外者,分箱茶、篓茶二种。箱茶由本县茶号复制,行销外洋。”开化的茶叶在清代属遂淳茶区,解放前,主要分布在山高林密的边缘山区。民国二十一年(年),开化产茶担,其中,绿茶担、红茶担。同时,开化有茶号3家,其中桐村还有一家戴天顺茶号,专营红茶,每年销售红茶至担。最盛时期是民国二十九(年)年,产茶担。年,国营中茶公司在华埠、苏庄设立收购站。开化茶区在解放后不断扩大,但在诸茶中,以大龙山茶最为畅销。
大龙山,峰峦叠嶂,云雾缭绕。年平均雾日在90天以上。年4月,杭州茶厂的技术员姚在藩等人来到海拔米的大龙山顶,他们采摘了3公斤鲜叶,并加工高级绿茶1.3公斤,首次定名为“龙顶”,并参加了省商业厅土产处审评会,结果,开化龙顶以幽香味鲜被评为省高级绿茶第一名。、年,“龙顶”连续被评为省优名茶。省农业厅奖电冰箱1台,海拔仪一只。年,“峰毫”获得省优质茶,奖给制名茶机器一套。年6月,农牧渔业部、中国茶叶学会在南京举办名茶评选会,“龙顶”列入全国11个名茶之一。年5月,杨尚昆主席在品尝开化龙顶时,一连说了3个“好”字。中国茶叶学会副理事长庄晚芳教授在品评了开化龙顶后,亲笔题词介绍并书写条幅。日本茶叶专家在杭州品尝开化龙顶,称赞它的香气、滋味超过日本高级绿茶“玉露”。
开化“龙顶”是选用高山环列、云雾缭绕、山地肥沃所生长的茶树芽茶,每年清明至谷雨期间,采摘一芽一叶初展的嫩梢(每斤有个嫩叶),采用手工精工细作精制而成。有外形细紧多毫,色泽翠绿、香气清高、滋叶鲜美、汤色明亮、芽叶肥厚、叶底翠绿成朵等特色,深受消费者欢迎。年以后,产量逐年增加。年,开化设收茶站36个,流动收购点5个,收购茶叶担。年,由开化等县精制茶拼装的浙江省天坛牌特级眉珍,获得第25届世界优质食品评选会的金质奖。自年以来,开化龙顶曾28次获省、部级以上奖项。现开化有茶园10万余亩,年产开化龙顶茶余吨。年,开化正式启动开化龙顶名茶名牌战略。年,开化被国家命名为“中国龙顶名茶之乡”。
江山绿牡丹
江山山地丘陵占88.8%,气候、土壤均适合产茶。据清同治《江山县志》载:“茶出占村、上王、张村诸处,廿七都尤盛,而以江郎山所出第一。”民国二十一年(年),江山有茶园1万亩,产干茶吨。江山所产茶叶,主要是绿茶,品种有炒青、烘青。解放前,保安乡龙井村和敖村乡小目源村所产白毛尖,叶厚汁浓,清香耐泡,为江山名茶。民国29年(年),江山难民垦殖操场岗茶场曾雇请杭县茶农试制龙井茶和红茶。年,江山茶场曾生产红茶销往杭州。解放后,产茶仍以绿茶为主。年,江山创办仙霞茶场。县茶厂同时开始生产精制茉莉花茶,远销北方各省。
年,保安生产的绿牡丹茶叶,在全国名茶评比中,被评为第二名。自年绿牡丹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后,至今已获得省、部级奖项22个。江山绿牡丹其主要品质特征是条直似花瓣,形态自然,白毫显露,色泽翠绿诱人,香气清高,滋味鲜醇爽口,汤色嫩绿清澈,叶底肥厚成朵。茶叶投入杯中,开水冲泡后,茶芽根在下,尖在上,缓缓挺直绽开,极似牡丹初展。
江山绿牡丹原名仙霞化龙,古称“仙霞茶”,始制于唐代,明代列为御茶。相传明代正德皇帝(年—年)朱厚照察访江南,途经仙霞岭,品尝了仙霞茶,大加赞赏,命名为绿茗,并指定为御茶。北宋大文豪苏东坡一生嗜茶,其晨饮谓之“浇书”。苏东坡在杭州任太守时,品尝了毛滂从江山捎来的仙霞茶后赞不绝口。苏东坡在《答毛滂书》中说:“……寄示奇茗极精,而丰南来未始得也,亦时复有山僧。逸民可与同尝,此外,但缄而藏之。”苏东坡之诗友毛正中(江山人)也曾以仙霞茶相赠,苏东坡戏作一诗为谢,诗云:“禅窗丽午景,蜀井出冰雪。坐客皆可人,鼎器手自洁。金钗候汤眼,鱼蟹亦应快。遂令色香味,一日备三绝。报君不虚授,知我非轻啜。”
著名作家、茶人三部曲的作者王旭烽在《国色天香 江山绿牡丹》一文中提到,早在多年前,大英帝国马戛尔尼曾称江山一带为“中国最好的茶叶种植区”。王旭烽还这样对绿牡丹进行描述:“她仿佛是一种非常女性化的茶,细细楚腰,盈盈一握;轻嫩汤色,鹅黄柳绿;曲径通幽,暗香盈袖。”
其他衢州名茶
除了开化龙顶和江山绿牡丹,龙游也是全国重点茶叶产区之一。“方山古刹白云隈,紫茁蒙牙发石塔。忽遇道人天外至,幽香移入小壶来。”这是前人咏方山茶的诗。方山茶选用龙游县高山云雾线上优质茶叶为原料,用传统工艺手工精制而成,是浙江名茶,明代列入朝廷贡品,其外形略扁,形似雀舌,色泽嫩绿光润,味醇持久,略带兰花香,茶液清澈明亮底成朵匀齐,别具风味。此外,龙游茗皇天然植物制品公司专业从事红茶、绿茶、乌龙茶、花茶、普洱茶、砖茶等各种速溶茶有研究开发,年产速溶茶吨,是中国最早实现速溶茶工业现代化生产和规模最大的速溶茶专业生产企业。常山茶叶是其重要经济特产,其中“常山银毫”、“柚香春”名茶多次获省部优质名茶称号。但常山最出名的倒是油茶,有“浙西绿色油库”之称,也是全国油茶基地之一。衢江区乌溪江一带盛产三茶,其主要品种有白毛尖、龙井茶、衢州玉露、苦丁茶、野菊茶等,其中“九龙神针”名荣已由省立项。
茶叶的采制
衢州茶叶的采摘主要特点是:早采嫩摘,坚持雨、露叶不采,瘦小叶不采,病虫叶不采,紫色叶不采,而且提手采不伤芽,清明前开采,谷雨后结束。采摘标准为一芽二叶初展。
炒制茶工艺主要分摊青、杀青、轻揉、理条、初烘和复烘等几道工序。传统的十字决是火、炒、扇、抖、推、拉、烤、凉、烘、焙。一人炒制、一人摇扇,也是衢州茶叶传统炒制特点。
曾听老茶客说逸事,有茶客说,从前朝廷的贡茶采摘时不用手,必须挑容貌姣好的二八女子用舌尖一片片卷下,舌尖在茶枝上摩擦,渗出的血珠沾在茶叶上,这样的茶乃罕见的极品。但其充其量是为了龙颜大悦。
茶谣、采茶舞、茶诗
在衢州的柯城、开化、江山等地都流传着采茶歌。其中《衢州市歌谣、谚语卷》中载衢江区长柱乡农民陈荣高唱的《采茶歌》为:
正月采茶是新年,抱石投江钱月莲。
绣鞋脱在江边口,大叫三声汪状元。
二月采茶百花开,苏秦求官空手回。
堂上爹娘全不睬,妻子不肯下机来。
三月采茶三月三,昭君娘娘去和番。
出门遇着毛延寿,手抱琵琶马上弹。
四月采茶秧又长,瑞莲逼死李三娘。
妻到并州十六载,坊磨产下咬脐郎。
五月采茶石榴红,瑞莲遇着江西龙。
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见面不相逢。
六月采茶热洋洋,前朝出了关云长。
过了五关斩六将,擂鼓三通斩蔡阳。
七月采茶秋风起,孟姜女子送寒衣。
寒衣送到长城下,哭倒长城八百里。
八月采茶桂花香,梅莲害死宋娘娘。
李氏夫人要替死,潘阁老臣救亲王。
九月采茶菊花黄,甘罗十二为丞相。
甘罗十二年纪小,太公八十遇文王。
十月采茶小阳春,方卿落魄唱道情。
多蒙表姊来搭救,运来得中状元郎。
十一月采茶雪花飞,孝子脱衣卧寒冰。
孟宗哭出三冬笋,天赐鲤鱼救母亲。
十二月采茶是立春,刘兄一意去招亲。
无人保驾四弟去,得胜回朝转家乡。
《采茶舞》是流传于开化桐村镇严村一带的民间舞蹈。旧时,每年农历6月22日,邻近的农民要来三千元帅庙来赶庙会。《采茶舞》是在民国十四年(年)的庙会中,由江西南昌采茶剧团的刘信王传授给当地村民黄洪发的。此舞原只有摆扇、采茶、献篮三段。民国十七年(年),江西上饶的戏班到严村演出,黄洪发又学会了花伞舞(八套),黄洪发就把花伞舞加纳到《采茶舞》中。此舞内容丰富,动作优美,走步时二手柔摆,双膝微颤,舞扇时手腕灵活地抖扇,甩伞时,胸腰有提、沉、含、放。采茶时身体的左右护身,都含有巧、柔、圆的风格。
在开化华埠还流传着这样一首抗战时期的“惜别歌”:
风习习,雨淅淅,桃红柳绿杜鹃鸣。
意切切,情绵绵,亲人相依惜别离。
送君千里终须别,盼侬逐寇传佳音。
待郎征倭凯歌还,妻为郎君沏龙顶。
据开化庚诗写的《陈毅将军咏龙顶》中说,歌词结尾“沏龙顶”三字和年陈毅将军率领湘赣、赣南四、五营的江南府春队北上抗日到安徽岩寺集中,途经华埠休整时留墨宝“咏龙顶”诗相关。陈毅将军《咏龙顶》的诗作为:
一麾出赣御外侮,时雨桃花华镇游。
三水环岛伏金溪,粼光迸目结蜃楼。
醉欣戎歌品龙顶,君酌千觞志更酬。
惜日兄弟阋于墙,而今挥戈逐倭寇。
茶俗
浙西的传统茶俗有“客来待茶”、“以茶待客”、“以茶代酒”等等。
立春,衢州旧称“接春日”。旧俗将一株新鲜黄芽茶置于盛满细沙的大碗内,插一面上书“迎春接福”四字小红旗。后面必备一杯清茶。意为清清爽爽,万象回春。
婚礼中的茶俗,亦称“茶礼”,而女子受聘亦叫“受茶”、“接茶”、“吃茶”等。明代陈耀文《天中记.种茶》载:“凡种茶树必下子,移植则不复生,帮俗聘妇必以茶为礼,义固有所取也。”据余绍宋撰编的《龙游县志》载,旧时龙游婚嫁,“父母有意联姻者,先由男宅请人持茶点四包诣女宅取命造,命造既合,两宅各约媒妁定期纳采,先约定致聘若干金、茶食若干包,于是男宅以聘金之半并茶食及所备首饰致女宅,女宅以女夙所制绣黹答之,各具礼柬往还,谓之压茶。其茶食中必间茶叶,故谓之压茶。”另外,浙西山村,至今还有“认亲茶”、“定亲茶”、“彩礼茶”、“谢恩茶”、“出门茶”、“交杯茶”、“和合茶”等。
余绍宋在“迎神赛会”章还提到,龙游旧时农历正月十三到二十一,城中各社均于城隍庙演剧祀神,村童们刚以骑马、唱采茶歌为乐。
除此,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旧时衢州民间祭神、祭丧时,均有许多和茶有关的习俗。如民间有一种说法,人死后必经孟婆亭吃迷魂汤,故入殓时,死人手中必备一包拌以泥土的茶叶。清明扫墓,也必须有一包茶叶与其它祭祀品摆放在一起,有的还要另处斟上三杯茶。而庙里的看管,每天早晚都要侍以茶汤于佛祖像前。
茶具、茶馆
衢州市区有家清品茶馆,茶馆老板叫谢永华,年与荷兰华侨合办根雕厂,年涉足收藏,0年专题收藏茶具,并开始研究茶文化。清品茶馆的橱窗里展示的一百多只各种茶具,上至春秋战国,近到“文革”时期。晋代的盘口壶、隋唐的鸡头壶、宋代的花口壶古朴大方;清代雍正青花婴戏纹四系罐、同治年间制瓷名家梅峰樵作浅绛彩钟鼎精致典雅。谢永华说,壶具最好的应是紫砂壶,紫砂壶千姿百态,可谓“方非一式,圆不一相”,总分为“光货、花货、筋囊货三大类。一把好壶,往往典重质朴,轮廓端庄周正,结构严谨,线条简洁明快,壶身、咀、攀、脚、盖比例和谐匀称。好壶要从整体里透出作者赋予壶的“精、气、神”。温润如玉。记者发现,在谢永华提供的一粉彩花鸟扇形壶上还写有一段回文:“趣言能适意”、“心清可品茶”。
透过清品茶馆的窗户,可看到外面种植了芭蕉、紫荆、香枫、秀竹等。而像清品茶馆这样茶馆,市区已有几十家茶馆。像孔府的茶室,湖畔的树丛下居然停着一部年的农用水车,而湖里亦有农家收来的小舟。坐在孔府茶室,听“月落花间鹊”,看“草色入帘青”,整一个太平清乐图。而天章阁茶馆有一茶联:“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喝一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斟一碗酒来。”另外,位于市区小西门和五圣街边的衢州书院内有一《名人茶馆场景》。名人茶馆的门厅照壁有一书法长卷《西山兰若试茶歌》,柱子上各有多副茶相关的对联。
旧时,衢州原有多家茶肆,茶肆是旧时人们了解世事逸闻及打探消息的理想处所,茶客多为三教九流。而现在大部分茶馆均设有名人字画、花卉盆景。有些茶馆结构颇具特色,屋顶飞檐翘角,楼台花格疏窗,宫灯高悬……。除了清一色的仿古装饰,尚有部分茶馆装饰得挺现代,有些茶馆还放置了许多时尚杂志。公务员、公司白领、经商人士是经常喝茶的主流。和过去只喝茶不同,现在饮茶多备茶点,有时还伴以歌舞、戏曲等。
茶德
著名茶学家庄晚芳,是我国茶树栽培学科的奠基人之一。早在年庄晚芳担任福建省茶叶管理局副局长时,他就曾转至衢州协助吴觉农筹办东南茶叶改良总场。庄晚芳一生出版了21万多字的中国茶史研究专著,他一生都致力于茶文化的研究,提出的“中国茶德”——“廉、美、和、敬”,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
作家贾平凹曾说:“和尚吃茶是一种禅,道士吃茶是一种道,知识分子吃茶是一种文化,共产党吃茶是一种清廉。所以吃茶是品格的表现,是情操的表现,是在混沌世事中的清醒表现。”
赵州和尚点化世人的名禅语是“吃茶去”。是啊!茶泛往事,几杯沧桑、几杯浮沉,装满春花秋月。茶,让我们寂然凝虑,悄然动容。它正以风接千里的神韵成为全社会人们的风雅颂。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